何为自律?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曾言:“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,故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徼。”意思是,如果想更好的理解事物,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领悟它的本源,如果想更加透彻精辟,就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。
道理很抽象,但达到这种常有和常无境界的人首先得经历重重磨砺,动心忍性,至心一处,把控住于自己不利的欲望,即称之为“自律”。因而,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,是面对诱惑能保持心中清净明朗,是能清楚地知晓自己的方向并矢志不渝地走下去。人性懒惰的一面往往驱使我们安于现状,摒弃前进的动力,而自律便是懒惰的敌人,它给了我们清醒的意志与之抗击,从而夺得自我的主宰权。
在我们身边,有这么一类人,他们认为自律就是“灭人欲”,是对人的禁锢,对他人的自律冠以“内卷”一词,当看到别人努力时,便有意无意地来一句:“哟,开始‘内卷’了?”这类人将自律视作枷锁,在平时生活中打着“拒绝内卷”的口号,表现出十分“佛系”,随心所欲的一面,想着事事能“躺平”。一劳永逸虽令人羡慕,但正如朱熹先生所说:“不奋发,则心日颓靡;不检束,则心日恣肆。”得来的东西太容易,就会失去全力以赴的勇气,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,便只会心存侥幸地等待幸运之神的降临,慢慢地消耗掉自己的运气和天赋。况且,自律并非所谓的枷锁,而是打开自由之门的钥匙,没有自律便没有自由。一个不懂节制的人无法真正掌舵自己的人生,放松对欲望的警惕,便会迷失在欲望的海洋里,渐渐失去挑战欲望的勇气,只有在生活的一次次鞭策下才能艰难前行。
也有这么一类人,常常会为发生的事而后悔,为未发生的事而焦虑,他们一会儿对别人的成功羡慕不已,一会儿因为蹉跎时光而陷入自怨自艾。“为什么他能做到我却不能?”“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差距那么大?”“我也想坚持学习,为什么总是克服不了三分钟热度。”这类人相比较于直接“躺平”一族,多了些反思和焦虑。这类人的迷茫不定是因为缺乏坚定而清醒的自律意识,容易纵容自我的贪恋。优秀源于自律,优秀的人,总会在暗处生长。就拿学习来说,当你在睡懒觉时,有人早已背上书包去图书馆;当你在津津乐道一档综艺时,有人正在思考如何能做的更好;当你庆幸自己还在原地时,有人早已与日俱增。只当发觉远远落后于别人之时,才恍然大悟、幡然觉醒进而悔恨当初。但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,与其为无法挽回的事而悲伤,不如把握好当下,重新出发。
为何想自律却难以坚持?为何明明很努力却总是事与愿违?没有光的指引,就没有前行的方向;没有强烈的愿望,就没有坚持的动力。盲目的自律只会感动自己,自然结果也不如人意。若要做到“三十年如一日”,贵在恒且自知。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想要和想做,然后做好合理清晰的规划,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为何要说是合理清晰的规划呢?因为自律并非是过分追求完美的极致主义,有的人每天都沉浸于学习之中,将时间安排精确到每分每秒,丝毫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,偏执地认为除了学习把心思花在其他事物上都是浪费和过错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,人渐渐会忽略掉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物,长此以往,便会形成闭门造车、越学越封闭的窘境。这时,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个人欲望和自律意识的关系,正常的欲望是人之常情,自律是要行自己该做而不愿做的事,不做想做但不能做的事,清楚自己的内心选择,不消耗时光。过度苛求自己的做法只会陷入自我怀疑、自我否定等各种负面情绪之中,反而不利于自己进步。因而,我们要有目标地自律,要科学地自律,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,不断完善自我,充实自我,处于低谷时,不必气馁,要悄悄努力,然后静待绽放。
自律之路是一条难走的路,在这条路上也许会有很多人选择放弃。但坚持自律,便让我们能在一次又一次地经受打击后,而一次又一次重新振作;让我们能“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,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”,让我们能足够优秀而大方去拥有。